小說王耽美小說網

天意

關燈
天意

鄧綏,漢和帝劉肇第二任皇後,東漢“六後臨朝”中的最賢者,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女政治家之一,被史學界譽為“皇後之冠”。

鄧綏出生於公元81年,是東漢開國元勳鄧禹的孫女、護羌校尉鄧訓的女兒。她於14歲(即公元95年)入宮,次年被封為貴人。

鄧綏受封成為漢和帝貴人之時,是公元96年冬天,而就在幾個月前,準確地說,是在這一年的春天,漢和帝冊立了他的第一任皇後——陰氏,史佚其名,世稱“陰孝和”、“小陰後”(“陰後”一般指東漢光武帝皇後陰麗華)。

小陰後,是“陰後”陰麗華之兄執金吾陰識的曾孫女。於公元92年入宮,比鄧綏早入宮三年,初入宮時,也是被封為貴人。公元102年,漢和帝廢黜陰皇後,改立鄧綏為皇後。

小陰後,從公元92年入宮到公元102年被廢,剛好十年。被廢的次年,即公元103年,小陰後憂郁而死,死後安葬在臨平亭部。

鄧綏和小陰後,作為同一個男人的前後兩任皇後,自然少不了恩怨糾葛,但無論過程如何曲折迂回,結果十分明確——鄧綏勝出。

但是後來,鄧綏這個皇後也沒當多久,僅僅四年後,即公元106年,劉肇病逝於章德殿,終年二十七歲,葬於慎陵。

漢和帝駕崩後,鄧綏先後擁立漢殤帝和漢安帝,以“女君”之名親政長達十六年。也就是說,公元106年時,年僅25歲的鄧綏,成了東漢的最高統治者!我們的故事,也就從這一年開始講起!

——聊天時間——

小悠:“大姑,你這是在看什麽呢?這麽認真,我在你眼前晃了五個來回了!五個來回了!您楞是一個眼神都沒分給我!”

大姑:“這個,你自己看!”

小悠:“《東漢各帝年均災害示意圖》——這個圖上,您的這位寶貝徒弟鄧綏的數據不太好看吶!她在位期間的‘年均災害’的數量,‘遙遙領先’呀!咱們這位‘女君’看著不是一般地倒黴呀!跟個‘災星’似的!”

大姑:“……”

小悠:“我的意思是,當時她治下的那些愚昧的老百姓一定會說她是‘災星’,會將所有的天災都怪罪到她的頭上,而且他們會怎麽說我都能猜到,肯定是‘女主當政,陰氣過盛’、‘牝雞司晨,惟家之索’……叭啦叭啦一大堆,總之,都是鄧綏的錯!

而我,大姑你是了解我的啦!我是新時代的有知識有文化並且相信科學從不迷信的人,天災這種事,是自然現象,跟誰是領導有什麽關系呢?我怎麽可能會像兩千年前的那些古人那麽迷信,說鄧綏是‘災星’呢?她就算是星星,也該是‘紫薇星’呀!是吧?——是的!肯定是的!呵呵!”

大姑:“……”

小悠:“哎呀!咱們不說什麽星星不星星的了!天上的事虛無縹緲,咱們說點有實際意義的問題!大姑!你說古代的人,怎麽那麽‘迷信’呢?”

大姑:“迷信?這是一個貶義詞吧?”

小悠:“是的!迷信的意思是‘指相信神靈鬼怪等超自然的東西存在,也泛指盲目地信仰崇拜。’——反科學!貶義!絕對的貶義!”

大姑:“我們那時,對於人和星星的對應關系,應該不會用‘迷信’這個詞,用的應該是另一個詞匯——‘天人感應’!”

小悠:“天人感應?百度百科解釋說,‘天人感應,指天意與人事的交感相應’。”

大姑:“嗯!古人認為天能影響人事、預示災祥,人的行為也能感應上天。”

小悠:“原來是這麽個‘感應’呀!”

大姑:“嗯!”

小悠:“這是‘褒義’還是‘貶義’呢?”

大姑:“這是中國古代哲學術語,屬於唯心主義學說,不能簡單用褒義貶義來評價。”

小悠:“這還是‘學說’?”

大姑:“嗯!這一學說思想起源很早,但‘天人感應’作為一種系統的理論體系,是由董仲舒在前人學說的基礎上構建起來的。”

小悠:“董仲舒?那個‘罷黜百家,獨尊儒術’的董仲舒?”

大姑:“嗯!”

小悠:“那這個‘天人感應’也會體現在儒家治國理政方略裏面吧?”

大姑:“是的!你查到的資料就說了,‘這一學說認為,天和人相通,相互感應,天能幹預人事,人亦能感應上天。認為天子違背了天意,不仁不義,天就會出現災異進行譴責和警告;如果政通人和,天就會降下祥瑞以鼓勵。’”

小悠:“董仲舒的生卒年是公元前179年-前104年,比鄧綏早了約兩百年,也就是說,鄧綏那個時候,‘天人感應’學說已經被普遍接受了,而鄧綏執政期間,‘災異’頻發,按照這個學說,這些災異就是對鄧綏的‘譴責和警告’呀!在老百姓看來,是老天爺對鄧綏不滿意呀!”

大姑:“嗯!”

小悠:“不對呀!鄧綏不被老天爺待見,應該換人呀!可是史書卻記載說鄧綏安安穩穩地在位子上呆了十六年呀!到底是哪裏出錯了?是鄧綏這個‘女君’沒有16年之久?還是女君時期,災異沒那麽多呢?”

大姑:“這個問題由‘天人感應’而起!討論這個問題前,我們不妨先擡頭看看‘天’!”

小悠:“天?”

大姑:“嗯!”

小悠:“天上沒寫答案呀!”

大姑:“是沒寫答案,但天上有什麽呢?”

小悠:“除了星星,就是烏漆嘛黑的一大片,啥也沒有!哦!所經當時的老百姓擡頭看天,於是得出結論——‘天是黑的!老天爺眼是瞎的!’”

大姑:“……”

小悠:“不是嗎?”

大姑:“我只是想讓你看星星!你這想像力可夠豐富的哈!”

小悠:“啊?星星!這麽多星星,我看哪顆呀?”

大姑:“先看這顆,用你的手機觀星軟件看看,它叫什麽名字?”

小悠:“紫微星!也叫北極二!”

大姑:“它旁邊是不是有一顆叫北極一的星星?”

小悠:“是的!”

大姑:“北極二(紫微星)還有一個名字,叫‘帝星’;而北極一也有另一個名字,叫‘太子’!”

小悠:“皇帝和太子?”

大姑:“嗯!他們周圍的那些星星,名字分別是:上弼、少宰、上輔、少尉、右樞等等。”

小悠:“聽著像官名呀!原來天上也有一個朝廷呀!那現在的北極星勾陳一的這個‘勾陳’也是官名吧?”

大姑:“史料記載說不是哦!需要事先說明的是,史料中的‘句陳,勾陳,鉤陳’,均是指‘勾陳’。

《樂什圖》曰:‘鉤陳,後宮也。’

《合誠圖》曰:‘鉤陳,大帝之正妃也;大帝之常居也。’

司馬遷《天官書》曰:’後勾四星;末大星,正妃;餘三星,後宮之屬。’”

小悠:“是‘妃子’啊!這個‘勾陳一’是正妃,皇後娘娘?”

大姑:“嗯!”

小悠:“在我們這些生活在北半球上的人看來,北極星不動,其他星星繞著北極星轉。這就是說,現在是皇帝、太子和大臣繞著皇後轉?”

大姑:“嗯!”

小悠:“可是,現在的北極星雖然是勾陳一,但鄧綏執政的時候,勾陳一還沒當上北極星吧?我百度一下是哪顆?咦?沒有現成答案!”

大姑:“沒事!我們之前不是找到了‘26000年間天球北極在恒星間的移動’的星圖嗎?你看著星圖,應該能看出那時的北極星是哪顆星。”

小悠:“‘圖片來自《天文學簡史》’——大姑,這不是你之前給我看的那幅圖吧?”

大姑:“嗯!這是我從之前提到的那個講解歲差的視頻上截的圖。”

小悠:“視頻上有這個圖嗎?”

大姑:“有,就在視頻快結束的時候,你可能沒註意到!”

小悠:“哦!這個圖清楚的表明,公元100年的時候,北天極的位置上沒有星星,但附近卻很熱鬧,有好幾顆星星環繞,目測紫薇星(帝星)、少尉、勾陳四、勾陳三、甚至勾陳二,這幾顆星星都與北天極的距離都差不多,反而是現在的北極星勾陳一距離北天極比較遠。這勾陳一是什麽時候當上北極星的呢?”

大姑:“中國北宋初年的時候,但是主流觀點認為,那時的勾陳一距北天極的角距還有6度,所以它那時還不能稱作北極星。但到了明清時期,勾陳一已經成了名副其實的北極星。”

小悠:“可是紫薇星都不在北天極經過的那個‘圓圈’上,那麽紫薇星永遠不可能正好處在‘北天極’的位置。也就是說,即便是商周時期,紫薇星也不過是離北天極最近的一顆星,因為沒有比它離北天極更近的星星,它才被當時的人視為‘帝星’。這是不是說明,在咱們古代星官的眼裏,距離北天極最近的一顆,就可以算北極星呢?”

大姑:“我個人同意你的這個觀點!”

小悠:“那從這個角度來看,北宋初年的時候,勾陳一就是北極星了!”

大姑:“嗯!”

小悠:“在那之前呢,應該是勾陳二了吧!”

大姑:“不是!是北極五——‘隋唐時期,北極五成了北極星,但這顆星亮度極暗,也是人類文明歷史上到21世紀為止最暗的北極星。’”

小悠:“哦!亮度太暗了,難怪這張圖上沒標出這顆星星!話說回來,鄧綏那時,離北天極比較近的星星中,‘勾陳’就有二、三、四三顆,其中‘勾陳四’距離北天極最近,比‘帝星’離北天極還要近。

勾陳,後宮也!——這難道就是鄧綏執政那些年,‘災異數據不好看’也能屹立不倒的原因?

而且,一兩百年間,北天極的位置變化並不大,東漢享國一百九十五年。也就是說,整個東漢時期,北天極附近的星星的位置排布,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。‘六後臨朝’——難道是天意?”

大姑:“天意?我們明明說的是兩千年前的星空!”

小悠:“哦!對!什麽天意?那是封建迷信!糟粕!——我們還是繼續‘數星星’!啊!星星多好看吶!”

大姑:“星漢燦爛,若出其裏。”

小悠:“幸甚至哉,歌以詠志。”
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